火車、鐵路一路從小陪伴到大,從城市移動到鄉村,穿過東部黑暗山洞後蹦出明亮海岸,經過無數天燈施放的鐵軌,聽著警示燈和柵欄放下的聲音,無不令人懷念。
能讓我們平安抵達目的地,都曾是「台北機廠」的功勞,每台火車進廠都是精細保養和維修,可謂是火車醫院,如今遷廠至桃園,留下的全是古蹟和回憶,目前列為國定古蹟,待維修成鐵道博物館,只開放週三和週六給預約民眾。
最早的鐵道部
松山「臺北機廠」的前身是位在大稻埕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」,除了火車維修,還兼製造兵器、鑄造貨幣,後來遷至塔城街,因為展地不易再遷往松山,擴廠達16公頃多。如今鐵道部在許多人努力下得以保存,目前維修只開放預約民眾。
每回經過北門,一定會瞧見L弧型建物座落在道路旁,主建物非常混搭,一樓是紅磚,二樓卻是木造,兩旁迴廊像是淡水的英國領事館,紅磚和木窗。目前都在維修中,只能進入主建物大廳,可從雕刻精緻的樑柱和屋頂孤面設計,看出當時有多華麗,可惜屋內維修不給拍照,用雙眼來驗證。
接著走向戶外,從鐵皮架外瞧見木造食堂,後來變成警察局宿舍;錐狀的兩層防空洞安全性高可做為暫時的指揮中心;用整片鐵皮包覆的台北工廠,曾停著火車頭做拆解和遷移;沒瞧見八角樓,名字聽來文雅卻是用做廁所。
變身臺北機廠
機廠擴建到鐵路地下化、高鐵營運,逐漸不敷使用下,再度遷往楊梅的富岡車輛基地,原址在2012終止運作,並在2014年展開一個月的鐵道文化節,讓廢棄工廠又再度活絡起來,擬定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,維修期間只開放預約民眾,顯得冷清不少。
之前參觀是從行政大樓進入,如今從技術工打卡簽到的亭子旁進入,先領參觀證、耳機,再開始聽導覽,走過廠長辦公室,最醒目的洗手台可見重視衛生。接著柴電工場可見地上凹槽用來柴電火車進場固定,助工人拆卸和組裝火車,走過都要小心以防墜落。
組立工場是車輛最先拆卸和最終組裝出場,可見不少火車和零件展示,有鍋爐、煤水車、蒸汽火車、代用行李車、英國貴婦之稱的自強號,還有台灣曾使用過的寢台電車,可以白天座椅,晚上將座椅轉為臥舖以供休息,與泰國現在臥舖火車相似。
鍛冶工場是鍛造許多零件地方,連廠內任何電器或門窗損壞都能自修,可見關廠前留下的重機械,年代最悠久當屬英國購置的蒸汽錘,還有模型工人陪襯的重機具。離開鍛冶工場,橘黃色英國貴婦號與藍天、綠色草坪和後面松山文創大樓形成美麗構圖。
客車工場是車體維修及製造,包含車輛油漆、車輛坐墊及窗簾縫紉品維修等,可見不少零件,還有各單位表現優良的錦旗,想必用比賽來增進效率。工廠內的警示語、打卡架、澡堂都可看到過去員工工作的痕跡,若身為過去員工應該會無限感嘆吧~
揪人來預約導覽
臺北機廠轉變成鐵道博物館,由文化部、交通部、台鐵三方合作推動,以及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轉變成鐵道部園區,捐贈國立台灣博物館管理,目前兩個都在維修,待開放前都只能用預約方式,跟著導覽員熟悉園區,可以對比開放前後的不同。
「鐵道博物館」在每月20號開放預約下個月導覽,週三和週六各上、下午兩梯次,每梯次40人,報名網址:https://event.culture.tw/TRW/portal/Index/IndexAction。「鐵道部園區」則是每月會有一場導覽,分上午和下午二梯次,每梯次20人,最近報名為6/7,報名網址:https://event.culture.tw/NTM/portal/Registration/C0103MAction?useLanguage=tw&actId=70079。
留言列表